近日,兩件心源性暈厥因及時進行心肺復蘇而獲救的事件成為新聞熱點,也讓更多人開始關注心源性猝死和心肺復蘇。原來心源性猝死竟是年輕人多發的疾病。清華長庚醫院心臟內科主任張萍指出,心源性猝死在各年齡段均有發生,中國心源性猝死年齡分布為18至80歲;18至39歲的青年猝死率高達43%,40至59歲的中年猝死率達39%。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心源性暈厥及猝死的誘因。
■關鍵詞
心源性暈厥
心源性暈厥(又叫心源性猝死)是由于心輸出血量突然降低引起腦缺血而誘發的暈厥。在暈厥發作時可導致猝死,是最嚴重的類型。是否存在器質性心臟疾病是影響暈厥患者愈后最關鍵的因素。存在器質性心臟病或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若出現暈厥應高度警惕猝死的危險。
美國心臟協會統計結果顯示,80%的心臟驟停發生在家中,意外發生時,周圍的人從撥打120到獲得救助的時間超過5分鐘。而研究發現,倒地1分鐘內進行心肺復蘇,救活的概率為90%;2分鐘內為60%;超過10分鐘幾乎為零。
心臟驟停后急救越早,救治成功率越高。如果能在急救人員到達之前的幾分鐘內立即進行心肺復蘇,將大大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事件回顧
心源性暈厥急救挽回生命
近日,兩例心源性暈厥病人因遇到醫生護士,第一時間得到心肺復蘇而獲救。一件發生在首都機場的一輛擺渡車上,一位女乘客突然暈倒在車上,呼吸心跳全無。擺渡車上剛好有七名心內科醫生。他們迅速進行心肺復蘇,并叫來急救車,患者有原發性心臟病史的年輕女乘客獲救。另一名患有冠心病的53歲男子在廣安門附近暈倒,正好遇到兩名宣武醫院急診科護士,經過緊急的心肺復蘇,并迅速送到附近醫院,男子轉危為安。
發病誘因
夏季高溫等因素誘發心臟病
夏季是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的高峰期,據專家介紹,天氣過熱、生活不規律、長時間開空調降溫、一次過量進食冷飲等,都可誘發心源性問題。目前年輕人多發猝死,跟冠心病年輕化有關。壓力大、吵架、熬夜、緊張等都會引發心源性猝死。
夏季高溫之所以成為心血管疾病發病誘因,是因為在氣溫高的情況下,人體自然反應是將血液集于體表以便散熱,心臟、大腦供血量減少,容易出現缺血、缺氧反應,從而產生一系列臨床表現,如胸悶、心慌、氣短、頭暈、心動過緩或過速,易引起心絞痛、心肌梗死,甚至發生心跳停止而猝死。同時,夏季出汗多,血黏度升高易形成血栓;悶熱還容易心情煩躁,引發心律失常等問題。
急救時間
心肺復蘇配合除顫器
張萍大夫指出,心源性暈厥發生后,做心肺復蘇和除顫越早越好。目前公認的心臟急救時間是4分鐘,被稱為黃金時間。并不是說可以等到4分鐘,而是越早越好。送到醫院搶救的病人存活率最低。心肺復蘇配合自動體外除顫器及時使用,被救援者的存活率更高。
她介紹說,判斷心源性暈厥的方法為:首先看有沒有心臟驟停,最簡單辦法是,呼叫病人看是否有意識,摸頸部動脈是否有搏動,如果大動脈搏動消失,并伴有面色蒼白、出冷汗、意識不清等,意味著心臟出了問題,血壓下降了,心跳停止了,應立即讓人撥打120,第一時間進行心肺復蘇。由于心肺復蘇做起來非常累,一般一個正常成年人做上兩分鐘之后,質量就會明顯下降,所以最好在操作之前即呼叫援助者并撥打120。
最新的心源性猝死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心臟猝死的發生率為41.84例/10萬人,以13億人口推算,國內心臟猝死總人數高達54.4萬例/年,同時,在我國心源性猝死的搶救成功率也很低,能夠搶救過來的患者不足猝死病人的1%。
張萍大夫特別提醒,一旦發生心臟病,出現胸痛、胸悶時含服速效救心丸或硝酸甘油片,含服依然不緩解應呼叫急救車。如果患者表現為心慌、出冷汗,表明血壓很低了,就不要再含服硝酸甘油,否則血壓降得更低很危險,應盡快撥打120。
急救方法
心肺復蘇簡單操作方法
心肺復蘇的位置:兩乳頭連線中點與胸骨交界處(胸骨中下1/3處)
心肺復蘇的方法:一側手掌掌跟緊貼病人的胸部,雙手重疊,下面的手五指翹起,雙臂伸直,用上身力量用力垂直按壓30次(按壓頻率100-120次分,按壓深度5-6cm,放松時保證胸部充分回彈)做2次人工呼吸。第一次按壓結束后要進行清理氣道(清除口腔異物及假牙),人工呼吸時,左手放在病人的頭額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把病人的下顎,充分往前往上抬,充分打開病人的氣道,開始吹氣之前要把病人的鼻子捏住,用嘴把病人的嘴包住。通氣時間1秒鐘,放松1秒鐘,通氣時可見胸廓微微起伏。
之后進行下一組胸外按壓,按壓五個循環之后,再判斷病人的心跳。
疾病防范
出現短暫癥狀及時排查
張萍大夫介紹,心源性疾病的臨床表現有:心慌、胸悶、胸痛等臨床表現,有人表現卻不明顯,會出現上腹痛、牙痛等。如果發生了眼前發黑、暈厥問題,應立即就醫;家里有相關家族病史,應重視疾病排查;如果癥狀出現三五分鐘就緩解,就應該及早排查;普通健康體檢在沒癥狀時很難查出,建議人們關注平時的不舒適,如果反復發生應及早做深度排查。
她提醒年輕人重視規律生活,減少熬夜、刺激性飲料、吸毒等,以減少心臟猝死風險。同時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體重,戒煙戒酒等。另外很多年輕人發生三高疾病不吃藥,也是發病危險因素之一,應遵照醫囑控制血糖、血壓。信報記者 智慧